很多時候,我們敗在「溫良恭儉讓」
王文華
美國很多餐廳桌上,都放了這罐「Sriracha」的亞洲辣椒醬。它每年賣出2000萬瓶,老美吃冰淇淋加,喝星巴克也可以加,小女孩直接用灌的。
這辣醬是一位叫陳德的越南難民做的。他1979年來到美國,1984年開了公司。
陳德是一位有個性的創業家。在美國,亞洲食品都會迎合老美口味而調整,於是經銷商勸他混些番茄醬,把辣度降低。他嗆:「怕辣就少加一點,我不是賣美乃滋的!」
他的個性,也表現在對品質的堅持。一般辣醬廠,全球收購辣椒,以便靈活因應市場需求。採購的辣椒在長途運送前會乾燥處理,送到工廠味道都跑掉了。
陳德為了保持風味,只跟一家農場進辣椒,而且把工廠開在農場附近。2007年,他果然供不應求,斷貨三個月。
他的個性,也表現在對錢的看法。產品大紅後,他沒調過批發價,但也不干涉經銷商自訂零售價。他給經銷商唯一的限制是:讓窮人買得起這有錢人喜歡的醬。
我吃著陳德的辣椒醬,回想自己的教育過程。
我們從小受的教育,教我們溫良恭儉讓。但很多時候,我們就輸在這裡。
因為溫良恭儉讓,讓我們過度迎合別人、想討所有人歡心、希望大家都喜歡我們、避免任何衝突對立。
因此,我們吞下不討喜的話、放棄可能不受歡迎的想法。不相干的人隨口一句話,就讓我們改變了堅持已久的初衷。
我們本來要賣獨一無二的「辣椒醬」,最後賣的卻是到處都有的「美乃滋」。
陳德的「個性」演出,很多人覺得狂妄。但他表現出的,其實是更深層的「溫良恭儉讓」。
他的溫良,不在「形式」,而在「本質」。不在「外表」,而在「靈魂」。
所以他只用道地的原料,堅持傳統的風味,守住合理的價錢。
他講話嗆了點,因為他知道,好好先生的四平八穩的做法,最後只能做出平庸而沒有靈魂的產品。想討好「所有人」,最後的結果是討好不了「任何人」。
溫良恭儉讓是美德。但我們是表現在形式?還是本質?
《創新拿鐵》作者蔚銘的新文章,說陳德和他的辣椒醬的故事,連結在這:
http://bit.ly/2R69RDe